唯美古韵:《诗经》读解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苍 梧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虽然关于采诗的记载不是特别详细,但采诗说应该是可信的,也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肯定。如汉代设立的乐府机关,负责采集和编纂民间诗歌,也进行创作和配乐演奏,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恢复先前的采诗制度,起到“观风俗,知得失”的作用。

采诗制度也得到古代文人的追捧。直到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等新乐府诗人仍在呼吁恢复上古时期的采诗制度,并创作出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新乐府组诗。白居易《采诗官》就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远古时期采诗制度的向往、对采诗制度不存的批判,以及恢复采诗制度的美好愿望。

采诗听歌导人言。

言者无罪闻者诫,

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灭秦兴至隋氏,

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

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

万句千章无一字。

不是章句无规刺,

渐及朝廷绝讽议。

诤臣杜口为冗员,

谏鼓高悬作虚器。

一人负扆常端默,

百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

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里远,

君之门兮九重闭。

君耳唯闻堂上言,

君眼不见门前事。

贪吏害民无所忌,

奸臣蔽君无所畏。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

群臣有利君无利。

君兮君兮愿听此,

欲开壅蔽达人情,

先向歌诗求讽刺。

白居易认为周代灭亡以后,采诗制度就不存在了,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作诗时只知道歌功颂德,老百姓也不敢说实话,君主听不到百姓的声音,长此以往,必将亡国。白居易将采诗制度看得非常重,认为它是巩固统治的有力手段,朝廷应该加以采用,让百姓有表达心声的渠道。

总的来说,采诗之说虽然只存在于文献中,但是统治者的认可、文人的追求,说明这种说法应该是存在过的,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起过一定的作用。

(二)献诗

《诗经》作品的另一来源是公卿贵族的“献诗”。《国语·周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献诗”是天子广开言路的重要方式,献诗则是“公卿至于列士”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公卿”“列士”是当时的贵族,也是当时的主要知识阶层。“献诗”是士大夫等知识阶层的重要责任,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与采诗官的“采诗”不一样,“献诗”是由知识阶层呈报给天子所献之诗,即不是从民间收集的,而是由公卿、列士写作,呈报给天子即最高统治者的。献诗者属于知识阶层。献诗有具体的场合,如祭祀、宴饮、出兵、狩猎、朝会等重大典礼,所以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

(三)“删诗”

采诗官采集来的诗歌和知识分子献上的诗歌是如何编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的呢?自汉代起,有孔子“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唯美古韵:《诗经》读解
返回顶部